乡村公益性岗位管理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关键一环,关乎乡村治理效能与公共服务质量。今年以来,武山县结合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,围绕“四个聚焦”,始终紧盯脱贫人口、三类重点群体劳动力就近就业难题,聚焦岗位人员作用发挥,认真谋划部署,通过市、县、乡、村4级联动,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工作基础,乡村公益性岗位规范化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。
规划布局棋:科学设置,精准匹配。遵循“按需设岗、以岗定人、人岗相适”的原则,紧扣脱贫劳动力就业需求、自身素质,精准对接岗位类型,结合县内文物保护点位分布,通过择优转岗,在10个行政村设立田野文物巡护员10人,及时组织开展文物巡护技能培训,确保岗位人员能够胜任;并在县内河流、池塘、水渠、坝堰等重点区域行政村,结合学生数量,科学设立了74名专职暑期防溺水巡查员,自岗位设立以来,防溺水知识宣传力度及岗位作用发挥显著提升。此外,还设置了爱心理发员、乡村保洁员、乡村道路维护员共12类岗位,全年共开发选聘乡村公益性岗位3549个。
管理监督棋:完善机制,高效执行。对照省劳务办“六个负面清单”紧盯人员选聘关口,印发了《关于进一步规范乡村公益性岗位管理工作的通知》,指导乡镇杜绝人员选聘不精准、日常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发生。督促各用人单位严格落实“日考勤月绩效”工作机制,切实履行好用工管理主体责任,完善好动态调整管理机制,通过业务群及时发布工作提示,细化工作任务、明确工作要求,对阶段性工作进行统筹安排,积极指导各乡镇开展工作,坚持发现问题立行立改,不断规范全县乡村公益性岗位管理工作,确保公益性岗位真正实现公益为民。
资金安全棋:强化监管,确保合规。通过部门协同、上下联动,结合上级部门问题反馈、同级部门数据联审、乡镇村自查等举措联合发力,全力杜绝不符合安置人员聘用及考勤管理不规范等问题,持续完善与卫健、公安、农业农村、林草、民政、教育、残联、劳务等部门数据联审,每月开展数据比对,同时通过定期、不定期深入镇村开展督查,确保资金安全,全年共核发岗位补贴3800多万元,有效助力乡村公益性岗位管理工作向纵深推进。